新闻中心
稻盛和夫:“做完”和“做好”的区别,就是人生的差别
浏览量:

图片


虽然,“做完”和“做好”仅有一字之差,前者执行了,但却不到位,只是走过场或者是纯粹地应付了事;而后者不但执行了,而且到位了,它代表着对自我目标负责、对上级组织负责,对公司利益负责。

职场上往往不缺乏做事的人,缺乏的是能把事情做好的人。

“做完”和“做好”的区别,就是人生的差别。

作者 | 稻盛和夫

来源 | 稻盛利他



图片
做完≠做好
凡事差不多,最终差一生

你认为,在职场中,什么样的人会被晋升?
 
仅仅是会做事、把事做完还不行,你还需要有把事情做好的能力。

你能做好这一件事,才能做好另外一件事。如果一件事都做不好,那么你很难做好别的事。
 
一项工作,如果你总是抱着差不多的心态“做完”了,而不是“做好”了。那么你在职场上注定不会有太大的发展。
 
不要小看“做完”和“做好”这一字之差,实际上二者有着天壤之别。

有人会质疑: “做完”和“做好”差别就那么大吗?明明就是没有差别啊?

不,你错了。

如果拿数字量化“做完”和“做好”这两者的话,“做完”是99.9%的完成度,而“做好”才是100%的完成。

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认知误区,虽然99.9%只要再努力一点点就变成100%了。

其实不然。

这就好比竞技比赛中,最终总要分出个胜负,如果大家实力相当,或者在99.9%时的成绩都是一样的,那怎么来评判呢?

这就要看最后那0.1%了,谁咬着牙坚持到最后,把最后这0.1%的事做好了,谁就是赢家,而另一个就是“头号输家”。

所以,我们看到,在一场比赛中,大多数会在最后分出胜负,因为大部分人还是输给了那0.1%……

一件没有结果的事,只是做了、做完了,那它的意义在哪呢?

但不幸的是,在企业中,有类似想法的员工大有人在,在他们看来:

我只是企业雇佣的一名员工,我在这里上一天班就有一天的薪水,至于做成什么样,企业有没有赚到钱,那是老板和企业的事,与我无关。

不仅如此,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深度了解“做完”与“做好”的区别:

1.做完是“打工者心态”,做好是“老板心态”

什么意思?

“打工者心态”的人觉得工作只是赚钱养活自己而已,只要把工作做完就可以交差了,从不思考如何高质量或者更好地完成工作。
 
而有“老板心态”的人,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,会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,并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做好交给他的每一件事情,遇到困难会想尽一切办法、极尽努力去达到最佳的结果。

2.做完是任务导向,做好是结果导向
 
举个例子,很多管理者每天都很忙,有一大堆的任务,一大堆的事情。任务导向的人,考虑的是如何做完这些事情,他可能会按照日程表的排期,加班加点,事无巨细地做完这些工作。

而结果导向强调的是结果,也就是说最后要看得见完成一项任务后的效果。

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管理好自己的时间,把重要的时间花在重要的人和重要的事情上,因为唯有如此,才能做好工作,拿到好的结果。

另外,这里补充一点,结果导向,不是说凡事就盯着结果这种固化思维,而是从结果出发,去逆向思考问题。

什么意思?

我们不妨借鉴稻盛先生“从结果发展看问题”的思维方式:

“假设理想已经达到,然后从成功的结果上往后推,成功的前一步应该做什么,前两步应该做什么……一直推到当下,推到今天,推到正在谈论理想的自己面前。”

这样的计划才会有执行力,理想也才会更加清晰,事情也肯定会做好。

从结果出发看待问题,就是以结果为导向,在这样的条件下,我们只关注事情的结果,而不会去理会事情的过程,不管有什么理由,只要没有达到应有的结果,都需要承担责任。

这就是“做好”的极致体现。

你看,这样在严格要求下是不是就能高效地把事情做好?
 
3.做完是外在驱动,做好是内在驱动
 
很多人往往是外在驱动的。

就是说,需要外部条件推着他往前走,需要别人“赶”。

领导让干嘛你干嘛,而且干了还不一定干好,因为就是一种干完了事的心态,所以干了也是白干,没有成就感也没有在干的过程中让自己成长优化。
 
而内在驱动,是自己点燃自己,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别人,而是为了自己。因为他知道高质量地完成工作是对公司负责,更是对自我成长负责。

内在驱动的核心,就是你自己点燃人生之火,自己把自己的人生当回事才行。

稻盛先生在《斗魂》中说过:

所谓人生,就是由自己扮演主角的一场戏剧。但是,在现实生活的戏剧中,我们不仅要扮演角色,而且要创作剧本。

一般的剧本,从一开始就设定了故事的来龙去脉,确定了故事的结局,但人生的戏剧则与此不同,这场戏怎么写、怎么演,全靠我们自己。

在人生的各个阶段,会出现许多转折的机会,只有主动追求机遇,拼命努力,我们才能够抓住良机。

但是如果缺乏明确的人生目的,没有使命感,那么再清晰、再美好的机会,都会同你擦肩而过,迅即成为过眼云烟。 

在人生这场戏剧中,积极充当主角、积极书写剧本的人,与缺乏目标意识、懒散庸碌混日子的人之间,会产生巨大的差距。
 
可见,做完≠做好,凡事差不多,最终差一生。



图片
从“做完”到“做好”,
你要遵循5个原则

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人生中,“做完”和“做好”的区别,足以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。
 
那么,如何实现从“做完”到“做好”的升级、优化?

你要遵循以下5个原则:
 
第一,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
 
想要做好一件事,这个“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”是前提也是重要的原则。

这种极尽努力的态度,是做好一切事的前提。你的态度决定你对处理问题的能力。

只有当你真正拿出自己认同和主动的态度,才会全力以赴地解决这件事的障碍,反之,态度不够,处处都是问题。

稻盛先生曾经在演讲中说过:

在大家学习的《经营七条》(当时还不是经营十二条)中,有一条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。

这个努力不是说“那我也好好努力”就行,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。

所以,这个努力是没有边界的。

不管付出怎样的努力,必有人的努力是在你之上的。

极端一点来说,就是努力到不分昼夜。不仅是经营,研究、做学问也是,能精力集中到何种程度,可以说决定了一切。

所以,对待工作,你要有这样的态度,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,别人只是努力,你必须更努力,这样的态度是把事情做好的前提。
 
第二,凡事要做到完美,而不是最佳
 
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,“力求最佳”和“追求完美”是一样的意思。

但在稻盛先生看来,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。

“力求最佳”只是比之前更进步一些;但“追求完美”则不同,它是指真正的完善。

所以,稻盛先生才会说:“一个人,只有从‘力求最佳’做到‘追求完美’的高度,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。

稻盛先生曾经和法国一家大企业休兰伯尔公司的董事长詹恩·里夫交流过这个问题。

他说:“最佳”这个词是同别人比较,意思是比较起来是最好的。这是一种相对的价值观,因此,在水平很低的群落里也存在着“最佳”。

所以,我们京瓷的目标不是“最佳”,而是“完美”。

“完美”同“最佳”不一样,它是绝对性的,不是同别人比较,而是它自身具备可靠的价值,因此,不管别人如何,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超越“完美”。

在稻盛先生看来,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,人们都要做到完美而不是最佳。

因为最佳只是跟之前比会好些,但并不是最好;而完美却是一种极致,一种达到顶级的状态,一种无人能比的境界。

一个人从力求最佳到追求完美的转变是一个过程,这个过程不仅能够考验一个人的决心,而且还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力。

总之,可以肯定的是,一个人要成功,就不能安于现状。否则,成功之日必将遥遥无期。

第三,纠正“差不多”心态
 
纵观市场上的名牌企业,凭什么能百年屹立不倒,经久不衰?

因为他们不但在产品品质上精益求精,对于人的管理也精益求精,他们从不允许自己的员工做事时总是一副“差不多”的心态。

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,要想做得出色,受到认可和欢迎,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,这也是把事情做好的保证。

如果总是觉得“差一不二”就行了,那你将永远停留在“做完”那一步。

稻盛先生曾在《干法》中举过例子:

一个当会计的人,曾为了便于擦改数字,先用铅笔写,发觉错了就用橡皮擦掉再重写,他们认为没什么大不了。正因为以这种心态做事,所以非常简单的数据错误却总是改不过来。 

发生了错误用橡皮擦掉、重新再写就行了,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。 

但是,在工作中有很多用橡皮绝对擦不掉的事情,而且,抱着“错了改改就行”这种想法做事,小的失误就会频繁发生,其中就隐含了导致无法挽救的重大错误的危险性。 

无论何时何事,“错了改改就行”的想法绝对不能允许。因为有的东西是无法用橡皮一擦而就的。

任何工作,只要稍有失误,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。必须以紧迫意识认真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去。

与此同时,平时就要用心做到“有意注意”,不允许发生任何差错。

第四,注重细节

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。无论多么巨大的工程,如果忽视了细节上的东西,很可能会前功尽弃。

因此,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,一定要从细节入手,将每一件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事情都做到极致。

从细节入手,抓住一切机会磨炼自己的敏锐度。

这是稻盛先生的做法。

为什么这么做?

因为,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,“敏锐度”都是一个非常需要被重视的因素。

那些“敏锐度”较低的人,即便是问题摆在面前,也会因为疏忽大意错失最佳的解决时机。

而那些敏锐度较高的人,总是能够对问题保持高度敏感。即使是再细小的问题,在他们面前都无所遁形。

一个人“敏锐度”的高低,正是靠细节来磨砺的。“敏锐度”就是一个人对外界失误所做出的反应,而细节就是指那些看似普通却又十分重要的方面。

另外,细节也是一种精神,一种在生活中尽心敬业的精神。

注重细节是一个人的一种人生态度,只要处处用心,每个人都能够拥有。 

无论是企业员工还是管理者,都需要从细节入手磨炼自己的“敏锐度”。如此才能将工作做好。

那,该怎么磨炼自己的“敏锐度”?

稻盛先生在《京瓷哲学》里说:

就工作现场的整理整顿,我也会不厌其烦,提醒员工们注意。可以说这也是一个“敏锐度”的问题。 

可能是了解了我凡事用心的习惯吧,现在即使我突然进到工作现场,那里一般都能保持整洁。

但有时我看到在办公桌上、检验台上摆放的资料不整齐,有的朝东,有的朝西,我就会感到非常别扭,因为桌子和纸张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的,而资料却斜放或横放就会显得很不整齐。

“既然桌面是长方形的,资料的放置应当与它一致,才显得协调,否则,感觉就不舒服。资料摆放要与桌边对齐。” 

我这样说了以后,凡是资料、笔架等斜放的,他们就都给调整过来,使之与桌边平行。 

即使是物品放置这么细小的事情,也要给人一种整齐协调的感觉。这在工作中也一样。 

桌上的东西没放整齐,缺乏平衡感,心就静不下来——只有具备如此细腻的“敏锐度”,才能在问题发生时就很快意识到“不对头”,从而迅速采取对策,把事情做得完美无缺。

细节融于生活的各个方面,只有注重细节的人,才能成为真正成功的人。而只有抓住细节,人生才会少走很多弯路,不至于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。

一个人平时养成能够注重细节的好习惯,就一定能够把个人潜在的能量都很好地发挥出来,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永远稳操胜券。

第五,对结果和自己负责

一项任务或者工作完成得不好,说到底其实是一个人结果和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,而这样的人在职场中是很难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的。

真正的负责任,是对结果负责、是对自己负责。

对结果负责,是要把工作做好,而不是说你做了多少。

对自己负责,就是坚持长期主义。

坚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品质,一个总是轻言放弃的人,是不可能取得多大成就的。

稻盛先生说:人生其实就是一种坚持的过程,只有内心强大的人,才最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。只有专心做事的人,才会收获到最丰硕的果实。
 
只有,坚持长期主义,做好每一件事情,才是为自己的成长负责,为自己的人生负责。
 
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曾说过:说了不等于做了,做了不等于做完了,做完了不等于做好做到位了,今天做好做到位了不等于永远做好做到位了。
 
在工作中,你“做完”和“做好”的区别,就是人生的差别。如何实现从“做完”到“做好”的蜕变?

态度上,你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;在原则上,你要追求完美而不仅仅是做到最佳;在心态上,你要纠正“差不多”这种想法;在细节上,你要抓住机会磨炼敏锐度;最后,你要对结果和自己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