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如何让自己做到学习时间少,但学习效果却很好?|荐书
浏览量:

《吕氏春秋》有云:不知理义,生于不学。如何接受新知?我们当然得通过学习。那么如何高效地学习?阅读这篇笔记,学做高效的第三类学习者。

一、你是哪类学习者?

学习这件事,自我们出生之日就开始了。
 
你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,还是一个低效学习者,决定了你未来的发展。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考核,有人将学习者分为四类:
 
第一类:学习时间长,学习效果差。
 
这类学习者往往刻苦努力,却成效不佳,是所谓的低效学习者。
 
第二类:学习时间长,学习效果好。
 
这类学习者是标准的好学生,他们用学习时间的堆砌,来达到优异的学习效果。
 
第三类:学习时间短,学习效果好。
 
这类学习者,用较短的时间就能达到和第二类学习者同样的效果,是人人羡慕的高效学习者。
 
第四类:学习时间短,学习效果差。
 
这类学习者,不愿意花时间学习,也没有掌握方法,学习能力弱。

你属于哪类学习者?若只看付出和结果,恐怕人人都想成为第三类学习者。谁不想用最少的时间,达到最好的效果呢?

二、第三类学习者的两大特点

1.不是所谓的“好学生”

第三类学习者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,他们大多数都不是所谓的“好学生”。
 
在我们的认知里,标准的好学生应该刻苦用功,他们会制定完整的学习计划,每天找出固定的时间,在安静的环境,专心学习几个小时。
 
而第三类学习者,在我们眼里,往往看起来是不怎么努力的,他们容易分心,喜欢一会儿学这个,一会儿学那个,学习起来总是花样百出。

2.在学习上,最爱偷懒

第三类学习者和其他人的区别还在于,他们在学习上总是想方设法地“偷懒”。
 
就拿背单词来说,他们绝不会老老实实把单词书翻个几遍,肯定是想些办法,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记牢单词。而这种偷懒,其实就是在找寻高效的学习方法。
 
但个人学习方法的探索,零散又不系统,往往是只适合自己而无法推广。如何才能掌握一套科学、高效的学习方法,成为人人羡慕的第三类学习者呢?
呢?

三、学习高手都在应用的高效学习法

我们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之后,才能成为高手。
 
想要优化学习方法,首先必须了解大脑运作的基本原理,然后投其所好,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。

《纽约时报》顶级科学记者本尼迪克特·凯里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,提炼了10种颠覆常识的高效学习法。科学学习,你也能成为学习高手。
 
1.变化学习环境,增强记忆的法宝
 
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,都愿意找固定、安静的场所作为自己的学习专用场地。如果是在自习室,有的人还要找专属的座位,我们认为这样的“仪式感”会给大脑发出“现在该好好学习”的信号。
 
但如今,科学家们的发现却是,比起死守常规的学习场所,频繁更换不同的地方,学习效率反而更高。在学习环境的实验中,不同场所的学习效果,比相同场所提升了40%。

大脑在储存知识的同时,会将周围环境信息一并编码储存,在不同学习环境学习时,连接到知识上的背景提示也会成倍增加,这使我们在回忆知识的同时,给了大脑更多提取记忆的机会。
 
同时,变换学习环境,也使我们的记忆不再依赖于某一种环境,毕竟你考试的时候可不会在熟悉的座位。学习的时候,更换场地、时间,甚至学习方式,都会提升你的学习效率。
 
2.拉开时间间隔,学习效率升级
 
如果你想熟练掌握某项技能或学会某个知识,我们通常愿意花整块时间,就同一内容反复练习,直到学会为止。
 
我们都知道一口不能吃个胖子,在学习上却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。在记忆科学中,有一个简单易行又效率更高的学习方法,就是分散式学习。
 
科学家们通过记忆单词的实验证明,一次学习20分钟,不如用10分钟学习2次效果好。与其一次性塞给大脑大块的东西让它去消化吸收,不如把一次集中学习打散成数次学习,并拉开每次学习之间的间隔。
 
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全新内容的学习与记忆,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,也不需要更刻苦地学习,你就能记住更多的东西,而且记忆更长久。
 
对于长期的学习任务,也有科学家总结出了最佳学习间隔。如果考试在即,你又缺乏充足的时间,就按这个原则复习吧。

3.考试不是目的,而是高效学习
 
提起考试,大多数人都很排斥。因为从上学到现在,考试都是为了评判学习成绩,想起考试,感受到的都是压力。
 
但其实,考试本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和记忆方式。
 
有两位心理学家就记忆和考试的关系做过多次实验。一次他们让两组学生学习一篇文章,其中一组学习2次,每次7分钟;另一组学习7分钟,第2个7分钟以考试的形式默写下来。
 
学习全部完毕之后,对学生进行测试。结果显示,学习+默写的效果远大于学习效果,而且随着时间增长,其遗忘速度也更慢。

大脑的记忆具有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,对于大脑来说,越是需要努力获取的记忆,越会增加存储和提取强度。
 
背诵或考试,使得大脑要从记忆中提取已经学过的知识,要付出的努力远比一遍遍重读或重学要多得多,而这份额外的努力会让我们记得更多更牢。
 
4.刻意练习,不如交替学习
 
不管是学习技能还是知识,我们都很信奉反复练习。
 
过去,科学家们对练习的看法跟我们一样:越多越好,甚至还量化出了时间量。而如今,很多科学实验证明比起反复练习,交替学习效果更好。

心理学家罗勒做过这样一个实验,他召集24名小学生,学习计算棱柱体的面、棱、顶点、和转角数量。其中一组集中学习,顺序练习面、棱、顶点、和转角习题;另一组也练习了相同次数,只不过随机而无序的做题。
 
第二天,所有孩子都测试了4种题目各一道。结果交替学习那一组的孩子比另一组高出一大截:77%与38% 的差距。
 
科学家发现,学习时把不同的物件、技巧、概念等穿插到一起来练习,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,不但能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每一项之间的不同之处,还能使我们更彻底地掌握好每一项内容。
 
交替学习看来不仅适用于数学,也适用于几乎任何课题或是技巧的学习。

5.分心不是敌人,而是解决难题的契机

在如今这个信息纷杂的世界,微信、游戏、推送,这些都在打扰我们的学习。对电子媒体的痴迷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分心固然令人担忧。
 
然而科学的新发现告诉我们,当我们被卡在某道难题上,当我们的思路被捆住了手脚,适当地让自己分分心,是件十分有益的事。
 
解决难题的“顿悟”时刻,往往会在大脑“离线”后,意外地出现。而如何制造“顿悟”时刻呢?科学家们发现,放下难题的“孵化”阶段至关重要。
 
这个阶段,休息时间长的比短的,效果更好,玩电子游戏跟读书效果差不多,写作对某些类别的难题解答有一定帮助,比如空间类谜题。
 
研究“顿悟”的科学家告诉我们,不必为此感到羞愧,实在做不下去的时候,休息一下,很多时候都能有助于我们最终解决问题。

高效学习的秘诀在于掌握学习规律,让我们一起在《如何学习》中继续发现,更多关于高效学习的方法。